关于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行业资讯

安防无人机4大避障技术

新闻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0-03-11 18:02:07阅读点击:459

安防无人机在飞行任务中要对障碍物有一定的识别避障能力,尤其安防无人机在避障技术尤其看重,目前常用的无人机避障技术主要是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以及视觉传感器,应用在无人机上能够在飞行任务中通过其传感器收集周边环境的信息,测量距离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指令,从而达到避障的作用。

安防无人机

安防无人机红外避障技术


红外线的应用在很多行业都有应用,常见的有电视、空调的遥控器在到酒店的自动门,都是利用的红外线的感应原理。而具体到无人机避障上的应用,红外线避障的常见实现方式就是三角测量原理。红外感应器包含红外发射器与CCD检测器,红外线发射器会发射红外线,红外线在物体上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光线被CCD检测器接收之后,由于物体的距离D不同,反射角度也会不同,不同的反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偏移值L,知道了这些数据再经过计算,就能得出物体的距离了。   

安防无人机红外避障技术

安防无人机超声波避障技术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人耳听不见,并且指向性更强。超声波测距的原理比红外线更加简单,因为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而声波的速度已知,所以只需要知道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就能轻松计算出测量距离,再结合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距离,就能算出障碍物的实际距离。

超声波测距相比红外测距,价格更加便宜,相应的感应速度和精度也逊色一些。同样,由于需要主动发射声波,所以对于太远的障碍物,精度也会随着声波的衰减而降低,此外,对于海绵等吸收声波的物体或者在大风干扰的情况下,超声波将无法工作。

安防无人机超声波避障技术

安防无人机激光避障技术


激光避障与红外线类似,也是发射激光然后接收。不过激光传感器的测量方式很多样,有类似红外的三角测量,也有类似于超声波的时间差+速度。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激光避障的精度、反馈速度、抗干扰能力和有效范围都要明显优于红外和超声波。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超声波还是红外、亦或是这里的激光测距,都只是一维传感器,只能给出一个距离值,并不能完成对现实三维世界的感知。当然,由于激光的波束极窄,可以同时使用多束激光组成阵列雷达,近年来此技术逐渐成熟,多用于自动驾驶车辆上,但由于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故不太适用于无人机。   


安防无人机视觉避障技术 


无人机如何“看”,就要涉及到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其基础在于如何能够从二维的图像中获取三维信息,从而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三维世界。视觉识别系统通常来说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摄像头。单一的照片只具有二维信息,犹如2D电影,并无直接的空间感,只有靠我们自己依靠“物体遮挡、近大远小”等生活经验脑补。故单一的摄像头获取到的信息及其有限,并不能直接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当然能够通过一些其他手段,辅助获取,但是此项还不成熟,并没有大规模验证)。类比到机器视觉中,单个摄像头的图片信息无法获取到场景中每个物体与镜头的距离关系,即缺少第三个维度。

安防无人机视觉避障技术

双目立体视觉犹如3D电影(左右眼看到的场景略有差异),能够直接给人带来强烈的空间临场感。类比机器视觉,从单个摄像头升级到两个摄像头,即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能够直接提供第三个维度的信息,即景深(depth),能够更为简单的获取到三维信息。双目视觉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双眼:我们之所以能够准确的拿起面前的杯子、判断汽车的远近,都是因为双眼的双目立体视觉,而3D电影、VR眼镜的发明,也都是双目视觉的应用。

双目视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平行的摄像头进行拍摄,然后根据两幅图像之间的差异(视差),利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计算出特定点的距离,当数据足够时还能生成深度图。


科创航空【KCFLY】创立于2016年,是全球领先的UAV(无人驾驶航空器)基础软硬件和智能方案提供商,我们致力于运用无人机搭载三维影像及地理监测仪器采集数据信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为全球政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空影像及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服务方案”“高空影像及地理信息数据实时调度方案”通过数字化、互联网化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我们在应急救援、警务调度、河道巡查、大气监测、国土测绘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科创航空坚持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世界科技智能前进的步伐。


我们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公安部固定翼无人机方案入围供应商"、"公安部多旋翼无人机方案入围供应商",并成为中国移动DICT政企业务合作伙伴、中国联通ICT政企业务合作伙伴、中国电信DICT政企业务合作伙伴,取得了"无人机军事作战系统"、"无人机智能操作平台"、"外观设计""实用新型设计"等数十个专利。

本文为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咨询热线

400-836-3936
7*24小时服务热线

关注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